陷阱一 招聘作秀 秀你個眼花繚亂
招聘作秀,顧名思義,企業將才市當作秀場,招聘為虛,宣傳企業形象為實。而如今,不管是現實空間中的校園宣講會、社會招聘會,還是虛擬世界中的網絡招聘,企業借招聘作秀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陷阱二 遭遇試用 用你個暈頭轉向
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為了相互了解而約定的考察期。但現在,有的企業(以廣告公司為代表)不斷招人,而等待這些躊躇滿志的求職者的結果只有一個——在試用期滿后,被新一撥試用者取代。
陷阱三 招聘收費 收你個天昏地暗
這是眾多招聘陷阱中最實際的一個。有的企業為創收,而有的企業為騙財。借招聘之機收取報名費、面試費、保證金、培訓費……眼花繚亂的費用名稱騙你沒商量。
投訴留言板:
陷阱四 借腦發財 借你個不明不白
在眾多招聘陷阱中,這應該算是最具有技術含量的一招。現在,很多公司絞盡腦汁想出各種招聘方法,為的是招到合適人才,也最大限度地不錯失任何一個人才,但也有一些企業動了歪腦筋
1、在校園宣講會上,企業對其歷史、發展的介紹詳盡之至,但對具體職位、薪酬等有用招聘信息隱諱不提或透露甚少。宣講會的程序與新聞發布會雷同。更有企業直接將宣講會變為產品展示會,介紹公司產品、派發試用品,就連筆試的題目都圍繞著產品知識。
2、在公開售票的社會招聘會上,總有企業一擲千金,租下多個展臺,布置精美,熱情的工作人員四處散發公司宣傳冊,卻絕口不提招聘職位和人數。如此浩大的聲勢常能引來不少求職者。但招聘會后,投出簡歷的求職者卻很少能收到企業的回復。
3、在招聘會、報紙或是網站上,有些企業的招聘廣告頻繁出現。他們常年發布招聘信息,似乎企業總有職位空缺,又總也遇不到合適的求職者。而許多符合條件的求職者在投遞簡歷后,卻得不到回音。
本報調查:
一些熟識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招聘作秀是行業內、企業間的默契。但對我們這些外人而言,如何界定企業的招聘作秀行為,又向何處去申告投訴,卻成了一件難事。
將招聘作為一種市場行為是很多企業的共識。在他們看來,利用招聘做廣告物美價廉,一來企業可以借此在公眾面前樹立公司正處在高速發展期,對高級人才需求旺的形象;二來應聘者中肯定不乏優秀人才,讓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聽聽應聘者對企業管理的高見,開拓一下思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三來即使眼下沒有招聘計劃,也可以將求職應聘者當作人才儲備。
說到招聘作秀,也有企業連連喊冤:誰說我們在用招聘作秀?在他們看來,應聘者都覺得自己夠優秀,但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用人理念,如果僅僅因為自己沒有在企業的招聘活動中被錄取,就懷疑公司招聘的誠信,很不理智。
其實,現在的企業都很注重樹立公眾形象,招聘作秀的初衷不也是想傳播企業聲名、樹立公司正在成長的態勢嗎?而今天在人才市場上孤立無援的求職者也許就是明天的客戶、合作伙伴、消費者,今天企業失信于他,明天他再也不會信任你。一個求職者從一次招聘作秀行為中損失的只是一個工作機會,一個企業在千萬個人心中失掉的卻是誠信。
不過,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只作秀不招聘的企業不在少數。奉勸求職者,如果你遇到投訴留言板上所描述的三種情形,還是少搭工夫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