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ymem"></strike>
  • <strike id="qymem"></strike>
  • <del id="qymem"><dfn id="qymem"></dfn></del><strike id="qymem"></strike>
    菏澤  [  切換站點
    菏澤  ]
    數字經濟與就業
    日期:2021-07-01 瀏覽

      數字經濟也稱智能經濟,是工業4.0或后工業經濟的本質特征,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要素。它是人類通過大數據(數字化的知識與信息)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使用,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通過不斷升級的網絡基礎設施與智能機等信息工具,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人類處理大數據的數量、質量和速度的能力不斷增強,推動人類經濟形態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智慧經濟形態轉化,極大地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提高產品、企業、產業附加值,推動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同時為國家后來居上實現超越性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隨著互聯網用戶數量持續高速增長,中國數字經濟在2003年-2012年間迎來了高速增長期,新業態不斷涌現。截至2012年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2億,首次超過臺式電腦成為上網第一終端,這表明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2013年中國互聯網行業進入移動端時代,中國數字經濟邁入成熟期。除經濟增長外,數字經濟也在推動就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一是吸納就業能力提升,二是進一步防范結構性失業風險。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數據,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達到1.91億個,占全年就業總人數的24.6%。其中數字產業化領域就業崗位達到1220萬個,產業數字化領域就業崗位達到1.78億個。

      從發展趨勢看,數字經濟將對就業產生以下影響:

      一是數字技能成為基本就業技能。

      知識和信息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信息技術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技術支撐。因此,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數字技能成為與聽、說、讀、寫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夠對電子文檔、電子表格、數據庫、多媒體等數字信息進行制作、儲存和管理,并能夠運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解決工作中的相關問題已經成為一名合格勞動者的必備素養。不過,近年來我國技術人才數量增長緩慢,統計資料顯示,具有數字技能等高技能的人才稀少,且行業分布極不均衡。

      二是就業方式越來越彈性化。

      數字化技術使得個體和企業只需要寬帶連接就可以在在線平臺上交易商品和服務,企業的邊界逐漸模糊化。企業組織的平臺化成為數字經濟的典型特征之一。

      企業組織的平臺化打破了傳統的穩定捆綁式的雇傭關系,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內容、雇傭期限等更為彈性化,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系更富有彈性,擇業和創業更自主靈活。數字化使勞動者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遠距離獲得工作機會,就業門檻降低,就業創業邊界逐漸被消弭,形成基于平臺的就業和創業的新途徑。從勞動者人口特征來看,平臺模式具有極大的包容性,為“三期”(孕期、產期、哺乳期)女性、流動人口等就業特殊群體也提供了公平、靈活、甚至更高收入的就業機會,拓寬了勞動力市場半徑和就業渠道。

      阿里研究院在2017年發布的《數字經濟2.0報告》預測,在未來的20年之內,8小時工作制將會被打破,4億勞動力(相當于中國總勞動力的50%)將通過網絡自我雇傭和自由就業。

      三是就業機會發生巨大變化。

      一方面,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的興起,勢必要對傳統產業和原有的就業崗位造成沖擊。例如,機器人的應用導致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工人失業,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導致大量實體門店關閉,引起成千上萬的終端零售人員失業,網約車和共享單車的興起沖擊了出租車司機的工作……世界經濟論壇曾在《2016全球人力資本報告》中指出,全球將會有700萬個工作崗位在2020年消失,現在上小學的孩子有65%最終將從事現在還不存在的全新職業。世界銀行發布的《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數字紅利》認為,在未來,中國有55%~77%的就業崗位容易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及其相互融合也會催生出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繼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互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軟件、IT服務等數字經濟行業近3年來一直是我國人才需求最多的十大行業之一,其中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近3年一直穩居第一。2017年,阿里電商平臺創造了超過3300萬個就業崗位,阿里巴巴新零售平臺內容電商從業者已經超過100萬人,2118個淘寶村創造了超130萬就業機會。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滴滴平臺獲得過收入的人數達到2108萬(含專車、快車、順風車車主、代駕司機),其中393萬是去產能行業的從業者,還有133萬失業人員和137萬零就業家庭在平臺上實現了新就業。

      四是產業就業結構和區域就業結構受到顯著沖擊。

      數字經濟對就業結構的調整變化造成了巨大影響。從產業就業結構來看,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將持續上升。得益于數字化信息技術廣泛而深入的應用,第一產業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水平及農業勞動生產率,隨著機器人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將會被農業自動化釋放出來。在第二產業,傳統制造業就業規模將持續降低。除了由機器替換人之外,在“人工智能+制造”條件下,人機交互方式將再次升級,大幅提升制造業生產率。在第三產業,生產性服務業與高端生活性服務業所吸納的就業規模將顯著增加。與此同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向生活性服務業的全面滲透,推動了養老醫療、體育健康、旅游文化、教育培訓等高端生活性服務業的興起,服務需求的大幅上升拉動了就業需求的顯著增加。

      除了產業就業結構的改變外,數字經濟的發展應用也會引起區域就業結構的調整。從短期看,較快的技術變革速度和下降的生產成本會促進產業的區域轉移,新一輪產業集聚更容易在率先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和地區產生。從長期看,隨著“工業4.0”的擴張和拓展,工業生產將由后發地區逐漸向科技研發水平較高而生產成本較低的發達地區轉移,在產業體系重構的同時,勞動力區域結構也隨之重新調整。數字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失業率會顯著低于其他地區。

      對學生朋友而言,面對疾馳而來的數字經濟時代,順勢而為,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制訂合適的就業策略,是保障未來更高質量就業的關鍵。

      首先,要結合實際找準職業定位。從目前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看,數字經濟就業崗位不僅面向高端人才,對中等教育或者義務教育的勞動者也呈現強勁需求。以技術類崗位為例,高到架構師、算法工程師等年薪五十萬以上的崗位,中到數據分析員、軟硬件測試員、開發工程師等年薪二三十萬的工作,低到網頁設計、美工等十萬左右年薪的職業均存在大量就業機會。非技術類崗位更甚,網絡銷售、網絡經營、電商客服、短視頻審核、數據標注、網絡直播、網約司機、外賣騎手等等工作,不僅需求旺盛,就業靈活,薪資也不低。另據統計,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兼職招聘中,近71%的崗位無學歷要求,87%的崗位無工作年限要求。因此,數字經濟不是高級人才的專利,合理定位,任何人都能分一杯羹。在職業定位時,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行業。目前各行各業都需要數字經濟的相關人才,但上海薪資最高的還是金融業,其次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相對而言,居民服務業,餐飲住宿業薪資較低。當然,薪資和就業門檻一般成正比,所以,是挑戰高薪還是積累經驗,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其次,在提高專業技能“硬實力”的同時,莫忽視態度、溝通、寫作等“軟實力”的培養。從數字經濟相關崗位招聘要求來看,其對從業者的“軟實力”同樣重視,包括積極主動、抗壓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責任心、邏輯能力、創造力、執行力等等。表明較多數字經濟相關崗位工作內容復雜強度大,要求高合作多。需要從業者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

      再次,即使是專業技術能力,在鑿一口“深井”的同時,莫忘了也鑿幾口“淺井”。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一大批技術已經逐步由行業內技術創新走向融合創新,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互聯網+X”的經營模式。產品和業務范圍迅速擴展,相應的也帶來就業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呈現出技術就業向融合就業轉變的特征。區塊鏈技術是典型代表。其憑借分布式存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技術優勢,被越來越多行業探索及應用,也由此極大增加了對于復合型就業人才的需求。何況如今“斜杠”青年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多鑿幾口“井”,利用業余時間靈活就業,亦是數字經濟時代提高收入的常用方法。

      最后,雖然數字經濟創造了大量機會,但并不意味著就業更加容易。恰恰相反,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競爭更為激烈。其原因有三:一是工作從線下轉為線上,就業形式更為靈活,也意味著應聘成本的降低和競爭人數的增加;二是當就業和創業的邊界被模糊化后,勞動者要尋找更多的“任務”養活自己,這就需要更積極主動的態度來拓展就業渠道和人脈;三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高速發展同樣意味著職業的生命周期也會縮短。

      本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